四种禅定,各个皆有定相,修学者常以经中所说种种禅支辨别境界,而实修行时,诸禅定境界差别虽大,而修学者常难修满诸禅而入后定,于是禅定次第修行不圆,智慧不能均,故不能以四种禅定而自知所修所得成果。
自修自学禅定者,常旁听途说,以为得四种禅定即是得四种声闻道果,荒谬至极也,修四禅及四定,乃修无量福德也,至于慧性,非定所能予,是故四禅名禅,四空名定,定慧均等曰禅,定多慧少曰定,四禅须各个修圆满,方能得其圆慧。
颂:
初禅慧未圆,二禅亦不圆,
纵得八种定,慧心不灭尽,
自以为有果,而实果亦空,
若有果可得,佛即有所说,
而实无所说,道果皆假作。
多有人贪求道果而修禅定,若心有贪,离果则远矣,心中无果,乃真道果,心思道果事,而意不留之,如是名真果,智慧双运者。
譬如初禅诸漏不动,若能时时处处,身心之中,诸漏不动,即为初果须陀洹,乃名为入圣流行者,此中有二种路,一种降伏自心贪嗔痴,欲离世间,以出世心修持初果,此声闻正修行,二种自伏三毒,明见善恶而不出世心,以清净心而住五欲世间,不厌不恋,此虽得初果心,而非初果行,余外三果,亦复如是。
说菩提道禅定之事已,复说金丹法中静定之事,金丹法中,亦有诸静定境界,类同禅定,非是禅定,仙道法与菩提道法,根本是一而行法非一,不可混淆,可以借鉴,不可复制,譬如丹士初学静定时,必当调息凝神,收心摄性,不论三品,皆须收听返视,三品之中,若无内观内照,若无内明,皆不入三品之门,内明有二种,一者心明,二者精明,心明朗然而不可见,精明绚丽而有所观。
收心聚精,自然虚明,上品入手,直入虚灵,二明同现,妙不可言,中品入手,多以精明先现,后心明,而后双明合一,遂化道窍,炼气合神,炼神于虚,窍中玄妙,无窍之窍。
赞:
此窍本不有,无中生有耳,
将窍归于虚,无中产妙有,
妙有真空性,真空炼神形,
中品法如是,非上亦非下,
可以入上下,上下可同之。
颂:
于粗浅静定,调息以凝神,于细微静定,收听与返视,
于欲心不动,初入静定地,此定有深浅,精气神微别,
初静定深行,精气神微明,三品神仙法,皆有一阳生,
水火生元精,元精可退病,三关复三关,三品法各演,
或内照妙窍,或内观妙像,其照有粗细,其观有深浅,
三品法有别,后天与先天,三元归真机,全是破妄时,
真人皆真人,道胎各有分,身为紫河车,内养孩儿已,
或身即孩儿,父母是天地,得一皆得一,一亦有粗细,
功法与心法,须要二合一,修功助炼心,修心亦修功,
道眼观世间,各各亦分别,或见种种信,或观种种息,
或见世间净,或观世间浊,各以各心地,见世间境地,
大道不思议,一亦离于一,有言论天地,天地无言戏,
一切智成就,成就于慧地,智慧心所化,当寻心根蒂,
小乘归于一,中乘观其一,大乘不思议,离一离观一。
金丹法中,道窍之要,甚为关键,然而三品法中,各有分别,道窍有粗细深浅,不同境界,不同认知,修真之士,当须谨慎,莫被知识所障碍,欲于真修,当寻明知识,当寻明人,重中之重,当须寻自心之德性,心内无德,或无宿福,修必无成,或反遭祸,性命大事,谨慎为之。
丙申年三月十八记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