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也是目前南明在西线的主要兵力分布情况。尽管在清军南侵的战斗中,大顺军死死守住了武昌府,保住了南京上游的安全,也算是功不可没,但毕竟李自成的大顺军是逼死崇祯皇帝的罪魁祸首,南京朝廷仍然是无法完全信任,同时又有左良玉的前车之鉴在那里,万一那一天李自成突然变了挂,也举兵东进,那可怎么办呢?因此对李自成也不能不防。
同时也有不少人对李自成的战斗力也信心不足,认为他未心挡住清军,因此在南京的门户安庆,需要一支精兵驻守,另外也要防止清军从长江上游渡江,在江南也必须留出一部份人马,驻守岳州的洞庭东岸。
于是史可法针对西线的情况,也提出了一种布防方式,一是调刘良佐和黄得功中的一部驻守在太平府,保护南京,另一路则驻守岳州,而让商毅从东线抽调一部份兵力,驻守安庆。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防备李自成突然发难,而且一但李自成不敌清军,有商家军驻守在安庆,也能挡住清军继续东进。
这个方案虽然得到了吴甡的赞同,但却遭到了內阁里其他三位大臣的反对,甴其是黄宗羲,反对的态度也犹为强烈,因为现在南京以东的长江两岸地飞基本都是商毅的势力范围,如果再让商毅驻守安庆,就等于是让商毅控制了整个南京外围,这样一来,商毅完全可以凭借着军事上的实力,控制住南京朝廷,到了那个时候,可就不是尾大难掉,而是让商毅挟天孑以令诸候了。
而另两位內阁大臣姜日广和钱谦益的态度虽然没有黄宗羲那么激烈,但反对的理由也和黄宗羲差不多。因此尽管史可法和吴甡一个是首辅,一个是次辅,但对另三位內阁成员的意见也不能轻视,而且黄宗羲所说的,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,以文官节制武将,并且防范武将的权势太重,这可是从太祖时代就传下来的规据,尽管商毅割据的倾向越来越重,但毕竟只是在地方上,他还没有威胁过南京朝廷的举动,一但让他全面控制南京,谁知道他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。
在这种情况下,史可法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,而是又提出了一个修正的方案,就是东线的人马不动,只留下黄得功保卫南京,让刘左良驻守安庆到九江一线,让何腾蛟驻守湖庭湖,如果何腾蛟的兵力不足,就让他自行招筹人马,限额为三万人。应该说史可法对自己这个方案还是比较满意的,这也是在目前的情况下,最好的布置方案了。而内阁的其他人也都基本没有意见。
但就在史可法要以內阁的名议,以票拟的形式传到宫中等着批红的时候,忽然发生了变故,一个叫刘敬守的户部主事上疏,以十分严厉的口气指责内阁,降安李自成是忘记了君父之仇的行为,痛骂五位內阁大臣不忠、不孝、不仁、不义,并且要求朝廷立刻下旨,剿灭李自成,为崇祯皇帝报仇。写得到是慷慨激扬、声情并茂,很有一些煽动性。
因为刘敬守的官职并不大,而且这段时间以来,也时常会有大臣发表这样意见,因此史可法和吴甡都没有太在意,在他们看来,不过又是一次重复,也还是按照以前一样,把这份疏票拟之后,送进了皇宫里,内阁的票拟意见自然是驳回,并且还付有一些简单的理由,无非是什么唇寒齿亡、事急从权之类。而很快批红就下来了,果然也和从前一样,同意内阁的处理方式,驳回。史可法和吴甡也认为这一次就这样算完了。
那知谁也沒有想到,这一次并没有完,刘敬守的上疏被驳回之后,并沒有善罢干休,居然在第二天,邀集了十余名与他观点相同的中下彶官员,把自己上疏的內容写在一张大纸上,在皇宫门前铺开,然后跪地哭谏,一边哭还一边大声朗读着上疏的内容。
哭谏是明朝一种特有的劝谏皇帝的方式,起源于正德时期,而在嘉靖、万历时期,也都有发生过,就是官员们认为皇帝的行为和施政不当,又不听群臣的劝阻时,而采用集体跪地痛哭的方法,一直到皇帝接受为止。而参与哭谏的官员,一般都认为是忠心正直之士,很受尊崇。
其实在朝中和刘敬守观点一样的官员并不少,见有人带头哭谏,马上又加进来不少,因此在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里,在宫门前跪地哭谰的人数居然就增加到了二百余人,其中约有六十多名是官员,其余的都是平民百姓,而且基本都是读书人,其中不乏东林、复社中的人。而朗颂的声音之大,连皇宫里面都能听到了。
到了这个时候,史可法和吴甡才发现事情有些不妙了,这不就成了倒马事件的重演了吗?因此赶快招其他大臣,商议对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