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样的强大功率,即使上马排水量更大的铁甲舰,也不再是难题了。
蒸汽火车的动力系统早在1648年底便解决,之所以拖到如今(1649年三月份),除了进行各种改进调试之外,更重要的是完善铁轨的铺设。
哪怕蒸汽火车动力再强劲,目前也没法在石子路面上奔跑,铁轨则是蒸汽火车的最佳组合............
“嗨!李,这大家伙够震撼吧!我为了造它,可是花费了不少力气哟!”霍普纳夫指着停在机库的蒸汽火车头,朝李鸿飞炫耀道。
“你为了造它?你确定这火车头是你一个人造的吗?”李鸿飞忍住嘴角的抽搐,板着脸问道。
“额.......当然不是我一个人,大家都有功劳,不过我的功劳........也不小。”霍普纳夫越说越没底气。
原本他还想说自己占了绝大部分功劳,不过一想到仅仅在火车头上安装了几块透明玻璃,心里立马就变虚了。
作为西洋研究人员的代表人物——霍普纳夫,如今在宝山工业园可谓是混的风生水起。
在欧洲默默无闻,即使来到华夏,最初也只能靠坑蒙拐骗挣钱的玻璃工匠,得到李鸿飞赏识后,摇身一变,成为了大明妇女界最受追捧的人物之一。
倒不是霍普纳夫长相有多帅气,华夏人的审美观点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观,他能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还是玻璃。
大块玻璃的制造技术,在两年之前,除了霍普纳夫,还真没别人了。
即使两年时间,大明工匠学会了这一项技术,但霍普纳夫在玻璃制造方面的天赋,却始终没人能超越。
有李鸿飞提供的研究思路,霍普纳夫在短短半年时间内,便成功发明出了镜子。
玻璃镜子的清晰度,对任何爱美的女性,其诱惑力都是致命的。
一经发布,便在宝山地区造成了万人空巷的抢购热潮,就连一向以节省出名的朱由检,也不得不打开私人小金库,让王承恩专程跑一趟,为皇宫采购了不少装饰镜子。
尽管霍普纳夫只能得到镜子百分之一的纯利润(正常研发人员或者团队,能得纯利润的百分之五,不过对方是外籍人员,被李鸿飞克扣了余下百分之四),但他也靠着这项专利,赚足了银子。
若说霍普纳夫对这蒸汽火车最大贡献,或许就是他这个小人物的经历,给那些不远万里过来的研究人员,带来的精神方面的影响。
有了霍普纳夫这个例子,从欧洲那边过来的研究人员,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,充足的研究经费,安稳的研究环境,再加上丰厚的回报,使得这些人犹如吃了兴奋剂一般,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发明问世。
蒸汽火车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,得以快速问世。
“不错,你对玻璃色泽方面的天赋,确实无人能及,车头前方的几块透明玻璃,对于火车行驶意义非凡。”李鸿飞最终还是忍不住对其表扬了一番。
以如今的科技水平,要想制作出大块且不含任何杂质的透明玻璃,确实不容易。
而火车车头上的玻璃,对火车的安全行驶太过重要了。
目前蒸汽火车的速度虽然不快,但安全方面却也不容忽视,毕竟如今的老百姓,以前可从未见识过这样的“庞然大物”,如果因为好奇,贸然走上铁轨,而火车司机又没能及时发现的话,很容易酿出悲剧。
在当今社会环境下,死个人本没什么,但如果是因为全国改革催生的新产物,导致无辜人员死亡,那李鸿飞包括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,都将受到对手的打压与抨击。
这并非是危言耸听:在原时空的历史中,1865年,英国人带来了他们的蒸汽火车,并在北京宣武门外铺设了长500米的,中国土地上第一条铁路,但因为这个庞大的怪物把当地居民吓坏了,慈禧太后迫于压力,只能下令拆除。
之后1876年,英国人又在上海吴淞到江湾修建了第二条铁路,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,真正运行的第一条铁路,然而却因为轧死了一个人,老佛爷再次下令,用大笔银两从英国人手中把它赎回,然后拆除。
没错,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铁路,就因为死了一个人,便被当时的清政府下令拆除了。
由此可见,国人对任何新事物的排斥力量。
明朝或许要比满清开明不少,但难保出事之后,不会被反对它的人,借此大做文章。
所以蒸汽火车的安全问题,是究竟能否在全国实施的关键所在。
李鸿飞与霍普纳夫闲聊几句,便将其打发走,因为上海知县姚启圣过来了。
“怎么样,上海那边安排妥当没?”李鸿飞开口询问道。
“回大人,已经安排妥当,并与宝山镇长合作,沿途都安排有专人守卫,无关人员不得靠近铁路百米范围内,保证万无一失。”姚启圣回答道。
“这么长的路,都能守卫得过来?”李鸿飞难以相信。
毕竟从宝山火车站出发,抵达上海县的淞南码头,可有十多里路,一个县衙加上一个乡镇的衙役,能保证拦住那些充满好奇心的老百姓吗?
“吴知府为了保证此次安全,特意从苏州城调来了一千守备军,再加上留守宝山军事基地的部分军人,以及县城衙役,差不多能有两千多人,而且全员都配备了自行车,绝对能保证不出任何意外。”姚启圣说道。
“这么大阵仗!不会被人说三道四吧!”李鸿飞再次开口道。
之前担任苏州知府,什么事都能凭借自己喜好,颇有一股雷厉风行的味道。
可如今官越做越大,反而有些患得患失了,其中主要原因,还是因为他一路走来太过高调,以至于树敌太多,家大业大的他,也不得不小心翼翼起来。
“您就放心吧,您是钦差大臣,在苏州境内,由吴大人派兵保护您的安全,谁也不敢说三道四。”姚启圣理解李鸿飞的苦衷,早就替他想好了说辞。
钦差大臣的待遇果然没的说,不仅能大肆敛财,还能调动地方部队“保驾护航”。